【本级政策解读】万春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
解读咨询渠道
政策咨询部门:万春街道综合保障办
联 系 人:查培玲
联系方式:0553-2910010
“十四五”时期,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,根据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,制定万春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,阐明我街“十四五”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、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,抢抓机遇谋发展,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。
一、“十三五”时期工作总结
(一)党建工作。坚持理论学习,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、“讲重作”专题警示教育、“讲严立”专题警示教育、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等。共有62个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,完成2018年社区两委换届选举,完成街道体制改革。
(二)经济发展工作。完成万春安徽工程大学、万春中车庞巴迪、高压走廊、九条沟(中心社区)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194户,完成万春国营企业子河沿线水系改造、万春中车庞巴迪配套项目、人本项目明渠改造等项目土地征收1589.5亩。组织开展2016、2017、2018、2019年全国1%人口抽样调查工作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、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、全国生态园区满意度抽样调查工作;完成规下企业样本调查。每年开展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行动及血吸虫防治工作,完成各类农业保险、三项补贴等常规工作。完成1800亩森林增长计划、2014-2016年三年森林增长目标通过了省级验收。完成2017年度创建森林城市造林300亩森任务。组织开展土地确权及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。组织开展禁养区畜禽养殖场(户)关闭拆除工作,共搬迁各类畜禽共11662只/头、拆除畜禽圈舍及养殖配套设施共10512.89㎡。每年组织应急抢险队员进行防汛演练,开展巡河1350余次,对辖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工业、产业园进行投资建设。全力做好安全生产、防溺水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。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力度,实现辖区内1.8万亩农作物秸秆“不燃一把火、不冒一处烟”卫星遥感监控“零火点”的良好态势。共排查并登记各类企业202家,上报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99家,其中整顿规范类企业80家,取缔关闭类企业19家。按要求已对9家10蒸吨/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拆除、改造、去功能化工作。共出动4700余人次,动用挖机68台班、自卸车52车次、人工39工日,清理固体废物垃圾510吨。对安乐、同和、杨青、新民、苏子、张拐、新胜、金华等8个社区“散居点”进行净水工程改造,共涉及居民户约4500户,铺设主管网共约47公里,入户支管网共约12公里,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。
(三)综治信访维稳工作。五年共接待来信来访400余人,“市长热线”20余件,共驻京值班9次,驻合肥值班4次,发放扫黑除恶、反传销、反毒品、反邪教等各类宣传单90000余份。全街共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13人,解矫114人。
(四)为民服务工作。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,完善利益导向,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,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、爱国卫生、血防工作,文化站、老年学校开展活动272项,参与人数达1.16万人。
二“十四五”时期工作计划
(一)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:
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,理清工作思路,制定工作目标。
二是强队伍,抓管理,整作风,夯实干部队伍建设,为推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
三是细化各项工作措施,加大落实考核力度,全面完成十四五奋斗目标。
四是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。
五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六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,推进基层治理信息化、现代化。
(二)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:
一是社会事务制度体系日趋完善;
二是社会事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;
三是社会事务服务供给更加高效;
四是社会事务工作效果更为显著,五是群众对社会事务服务的满意度较大提高;
五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、环保、食品安全网格化综合监管体系,提高监管水平和实效,努力减少一般事故,有效遏制较大事故,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。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;
六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持续改善环境质量;
七是全面深化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,服务好城乡社区治理。
(三)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:
一是人口健康工作继续保持稳定水平,实现向服务健康生育转型,
二是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再上台阶,争创全国示范型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,
三是更加注重卫生防疫工作,特别是新冠肺炎防控、血吸虫防治等全力加强,确保人民生命安全。
四是文化、教育、体育等事业同步发展,增强居民获得感。
五是落实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,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。
六是增强辖区企业、居民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七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,构建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、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