负责人解读:坚持实施“产业强区”战略坚定不移打造高质量发展排头兵
1.十四五期间,经开区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是什么?如何再上新台阶?
王 翔:
2020年1-11月份,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、智能家电、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74.0亿元、361.8亿元、161.5亿元,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9.7%。近年来,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制造业发展规划与布局,经开区推动传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,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。
一是鼓励企业通过购置先进设备实施技术改造,促进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,为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。二是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提升,在软实力—企业管理模式 和 硬实力—车间生产模式两方面下功夫,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。三是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建设,做到全供应链的内外高效协同与集成;支持企业登云,解决大规模生产数据处理难题;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,在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向行业级扩张,为更多企业提供数据、运维、监测、追溯、反馈服务。
经开区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,按照机器换人、信息化提升和数字化建设“三同步”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奋力追赶国际先进制造业水平。
2.请问,经开区将从哪几方面推动战新产业发展?
王 翔:
经开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及汽车电子、新型显示、5G及人工智能+、光伏、轨道交通装备5个重点领域,推进战新产业提级壮大。
一是打造产业体系。围绕产业发展趋势,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,全方位引导关联和配套项目落地经开区,推动产业集聚,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。抢抓“一带一路”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”战略机遇,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协作,促进先进地区优势要素资源与芜湖对接,补齐产业链短板。引导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通过兼并、重组、股份合作制等形式,进行国内国际资源整合,集结规模优势,壮大产业,增强自主创新,提升竞争能力。
二是培育创新能力。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,强化企业和高校、科研院所协同创新,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,充分依托领军企业,积极对接引进国际领先的研发平台。同时,利用科技部、财政部支持芜湖经开区国家级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机遇,打造特色孵化器、孵化项目加速器等科技孵化平台。
三是强化金融支持。按照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”的原则,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,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对战新产业发展中有竞争力、有市场、有效益的优质企业开展以企业自主品牌商标专用权、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质押的贷款业务。支持企业运用推广股权、项目收益权、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方式,推动设立融资担保基金。
四是加速人才集聚。建立高端产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,吸引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一批留学归国人员、境外人才和团队加入。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,对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有重大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。紧密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,在项目研究的同时,培养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复合技能人才。
3.经开区如何补齐产业链短板,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?
王 翔:
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,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,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,加快构建具有特色、优势显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一是深度研究产业。聚焦支柱产业、战新产业,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,研究制定产业链图、技术路线图、应用领域图和区域分布图,确定产业发展目标、思路、任务,明晰产业链发展路径,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制定做大做优做强产业链工作方案。
二是强化项目谋划推进。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能级的提升作用,围绕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,补齐产业链缺失、高端环节,策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产业链支撑项目。强化项目攻坚推进,按照“策划一批、引进一批、建设一批、投产一批”的思路,对重点项目引进、投产、运营的加大调度力度,促进早竣工、早投产、早见效。
三是全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。围绕产业升级和补链强链招大引强,联系对接产业链招商重点区域、重点项目、重点企业,吸引一批产业层次高、技术水平优、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、大项目、重点企业和研发中心落户经开区。
四是精心搭建产业链研发合作平台。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,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、设计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,积极向“高新尖”转变,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,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,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。
五是全面实施产业链发展保障支撑。结合园区改造和城市品质提升,加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整合,实现多规合一,推动园区产业载体平台和配套设施完善升级,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、科技创新水平和产城融合发展层次。加快标准厂房、技术研发、信息服务、人力资源、质量检测和物流配送等园区产业链公共平台建设,引导要素资源向产业链集聚,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支撑。